持续打造高质量专业化人才队伍
编者按:抓紧实施新能源新材料新事业(简称“三新”)发展人才行动,加快培育复合型数字化人才,建设和储备一支引领支撑新能源新材料新事业发展的专业化人才队伍,为转型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围绕集团公司新能源新材料新事业发展人才专项工程,各企事业单位统筹人才工作布局、加快人才培养、做好招才引智工作、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持续打造高质量专业化的人才队伍。
如何聚焦新能源新材料新事业发展,统筹人才工作布局?
安全环保院执行董事、党委书记闫伦江:突出团队建设,推进聚能聚才聚智。建立首席专家领衔、企业技术专家负责、一级工程师分工协作的专家技术体系,创建跨单位、跨专业、跨业务的“三跨”“双碳”创新团队。健全专家序列运行管理机制,形成以团队研发为主体、以所中心为基础保障、以各级专家为核心的项目团队管理模式,有效发挥业务把关、创新引领作用。
突出担当作为,推进实施正向激励。完善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增强价值创造能力、提升运营管理效率为导向的业绩指标考评体系,合理拉开考核结果和薪酬兑现差距,不断增强业绩考核的激励约束作用。
突出“生聚理用”,推进人才强企工程。持续完善核心人才库动态管理,加大干部、专家后备人才的培养力度,拓宽“生才”之道。健全市场化选聘和退出机制,持续加大高校毕业生、高端人才和优秀成熟人才的引进力度,柔性引进急需紧缺高层次领军人才,广开“聚才”之路。健全以“两出”“两优”“两高”为目标的评价考核体系,加大评价激励力度,健全“理才”机制。完善专家管理考核办法,加强年度和任期考核,推进专家能上能下,健全“用才”机制。
冀东油田公司总经理助理、人事处处长(党委组织部部长)王纪昌:加快新能源新事业发展是贯彻国家“双碳”战略的具体体现。冀东油田以“人才强企工程”为抓手,健全完善“生聚理用”人才发展机制,全力打造支撑新能源新事业快速发展的人才队伍。统筹“快速突破”和“久久为功”两个层面开展科技领军人才引进工作,重点引进新能源新事业急需紧缺岗位科技人才。建立人才培养需求分析、跟踪预警和动态调整机制,完善分级分类培训体系,以精准培训、实效培训优先培养核心人才,重点培养骨干人才,抓紧培养紧缺人才,超前培养后备人才。全面实施“管理+技术岗位”的直接用工,通过建立以内部第三方和外部队伍相结合的市场化运行机制,规范推进第三方用工。在持续开展富余人员盘活和新能源新事业后备人才库建设的基础上,依托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重大工程项目、新能源示范项目,组建企业级创新示范团队。实施项目“揭榜挂帅”,建立管理制度,设立基础奖金,推行完全项目制管理,提高项目运行效率。畅通“红工衣白大褂”协作机制,发挥技能专家工作室作用。
大港油田公司人力资源处处长(党委组织部部长)陈卫兵:大港油田着眼“双碳”战略目标,紧密对接公司新能源业务发展规划和新项目实施计划,开展新能源专业人才现状摸底盘点和需求预测,加大新能源相关专业人才招聘力度,大力实施培养新能源专业人才“百人计划”,扩大与新能源业务相关领域的人才规模。同时,明确风电、光电、地热各类人才培养方式、专业、层次和数量,确保人才队伍年龄、专业等结构持续优化、合理分布。到2022年底打造近60人的新能源专业人才队伍,2025年实现精英突出、后备充足的新能源人才资源总量发展格局,力求到2030年培养新能源专业人才100人。
华北油田公司新能源事业部副经理卢威:人才是发展新能源业务的关键,也是目前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下一步,华北油田将围绕新能源业务“343”战略部署,在机构设置、队伍建设、人才引进、激励机制方面加大力度,特别是加强新能源高端人才的引进。
一是科学谋划新能源业务组织机构设置。按照“清洁替代、战略接替、绿色转型”三步走的部署,对标集团公司业务板块调整,从组织机构上优化设计,统筹谋划新能源机构设置,组织承担公司新能源业务的归口管理职能和项目具体运营职能。
二是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十四五”期间,以清洁替代为战略引领,以新能源项目为抓手,推动新能源业务专业人员内部转岗培训,鼓励员工向风电、光伏、地热等领域流动转移,转化培养一批电力、地热、氢能等新能源业务的管理及技能人才。
三是加大优秀人才引进力度。采取“以才引才”“领军人才+团队”“人才+项目”等方式,结合华北油田校企合作项目与外研项目,大力引进一批地热发电、风力发电、光伏发电等方面的急需紧缺人才。
四是完善新能源人才激励机制。设置新能源人才奖励机制,激发专业技术人才的活力与动力。支持和鼓励专业技术人员积极投身到新能源项目建设中,激发科技创新活力和干事创业热情。(冒亚明 马超 刘英 李长开采访)
如何加快培养新能源新材料新事业人才?
吉林油田公司人事处处长(党委组织部部长)李慧:为支撑和引领公司新能源发展,落实“双碳”战略目标,吉林油田在“十四五”期间,采取柔性汇聚高层次人才、加大新能源毕业生引进力度,盘活内部人才存量,选派优秀人才到高校深造,精准开展新能源业务培训,超前做好转岗培训和人员储备等多种方式的培养工作,拟培养碳排放专业人才50人,培育甲方项目经理、运维经理以及安全管理人才共50人,培养技能人才100人。
人才培养需要以引进高层次专家型、管理型人才为先手棋。采取新型项目制、科研团队整建制引入等方式,吸纳新能源业务急需的社会成熟人才。组建专家领衔的科研团队。设置公司技术专家岗位,建立风光发电研究工作站,建立地热开发研究工作站。加大人才培育培养力度。选派50名优秀员工,委托相关院校进行第二学士学位教育或专业能力培训。加大技能操作人员转岗培训力度,择优选拔100人到发电企业在建及运行风电场实习,加强专业培训。
玉门油田公司党委组织部部长(人事处处长)孙峻:一是加大新能源人才引进力度。新能源对于油田是一个全新的领域。目前,油田正在及时补充材料、装备制造、电气、新能源等专业的院校毕业生。
二是加强现有人员的专业培训。一方面,油田对从事新能源专业的现有员工进行全体培训学习,积极与国内新能源制造、研发的先进企业进行学术交流,并请院校专家前来油田授课;另一方面,油田选拔优秀年轻人送往知名院校学习新能源相关领域知识,今年已选拔两名博士送出去培训。
三是以赛促学,以赛促训。今年,油田将承办中国石油技术技能大赛首届新能源变配电运行值班员职业技能竞赛。油田将充分利用集团公司搭建的平台,完善新能源一线操作员工培养、评价和选拔使用机制,促进新能源操作技能人才成长和能力提升。
四是着力搭建新能源人才交流平台。充分发挥“六大基地”之一的地位优势,用好油田新能源实训基地,在岗位练兵、技能竞赛、导师带徒的基础上,加强员工创新能力、知识显性化能力和技艺传承能力培训,加快培养输出优秀的实用型新能源技能人才,发挥“石油摇篮”的功能。
工程材料研究院人事处处长(党委组织部部长)张广利:一是深化与高等院校的合作培养。结合集团公司新材料业务发展规划,聚焦石油化工产品等优势领域,通过联合培养、定向培养等方式,分层次分专业开展优秀青年创新人才“订单式”培养,支持在职员工求学深造,延伸人才培养链条,拓展培养渠道,持续优化人才队伍专业结构。
二是发挥高层级专家传帮带作用。以高端人才为核心,以青年人才为骨干,通过组建科研团队、开展联合攻关等方式,实施项目培养,加强实践锻炼,以技术革新促进人才成长,注重吸纳对口专业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参加科研项目研究,完善后备梯队。
三是助推科技人才扩大国际视野。通过举办国际学术会议、设立国际合作项目、支持青年科技人才海外研学等方式,加强与国际同行的学术交流与深度合作,将科技人才推向国际舞台。充分利用国际合作机会,引进海外高端人才,提升科技人才队伍国际化水平。
乌鲁木齐石化公司研究院副院长徐亚荣:聚焦“三新”事业,2021年4月,乌石化研究院成立新材料室,努力实现科研成果转化新突破。在人才培养上,按照“一人一策”的原则落实员工培养方案,加大与高校院所合作力度,加快“三新”事业等专项人才的培养。
一是从乌石化现有员工中,调动具有研发和培养潜力的青年员工,壮大新材料人才队伍。
二是以开发新材料项目为载体,与国内新材料研发能力较强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培养新材料研发领军人才和研发骨干。
三是选取现有具有培养潜力的技术人员,通过参加外部培训,系统学习新材料基础理论知识、常用分析手段和基本试验操作技能,将其培养成具有开展新材料研究能力的人才。
四是通过双向选择和人才引进等方式,招聘新材料专业新员工,充实乌石化新材料研发力量,提升整体科研队伍在新材料研发应用方面的相关技能和科研能力。(王珊珊 周蕊 陈青 邓芸采访)
如何针对新能源新材料新事业发展需求,做好招才引智工作?
大庆油田公司党委委员、党委组织部部长(人事部主任)陶建文:发展新能源业务,推进大庆油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示范基地建设,人才是关键,务必做好顶层设计,加快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打造人才创业高地。成立新能源事业部,围绕清洁能源利用、碳资产开发和CCUS应用,积极培育“事业有平台、发展有空间、成长有环境”的人才沃土,依托新业务筑成“金凤巢”,用事业延揽人才、凝聚人才、成就人才。
二是尊重人才市场化规律。在人才机制上创新突破,实施开放务实的引才政策,营造爱才敬才的良好氛围,提供全面完善的人才服务,使人才真正引得来、用得好、留得住。
三是拓宽人才引进渠道。采取以才荐才、公开选聘、猎头招聘等方式,积极寻找高端人才和人才团队,快速解开新能源业务人才匮乏困局,加强新能源领域高校毕业生招聘,推进人才梯队建设。
四是丰富人才集聚载体。通过与高校、科研院所和新能源企业共建科技创新平台、实施重大项目合作、开展人才双向交流等方式,集聚人才优势,实现智力共享、合作共赢。
新疆油田公司人事处处长(党委组织部部长)张智勇:按照新疆油田绿色低碳转型发展规划,以及新能源领域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需求,公司将做好以下工作,为新能源业务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储备和高质量智力支撑。
一是做好引才规划。结合公司“三新”业务发展规划和当前需求,科学编制高校毕业生招聘计划,加快引进985、211、“双一流”高校新能源专业优秀高校毕业生。持续深化校企联合培养,通过一体化人才培养引进模式,既解决企业技术难题,又实现精准引才,推动校企双赢。
二是引进高端人才。用好集团公司和地方政府高层次人才引进相关政策,依托集团公司门户“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引进平台”、招聘网站等渠道,努力引进储热、热能、氢能等方面的高层次人才。
三是开展柔性引才。围绕集团公司重大专项、CCUS等领域,发挥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植梧引凤”作用,聘请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参与联合攻关。着眼碳减排、碳汇、碳排放权交易等新兴领域,与有成熟技术及商业化项目运作经验的企业开展合作,培育储备一批懂业务、懂运行的碳排放项目管理人才。
青海油田公司党委组织部部长(人事处处长)刘志刚:采取“高端引、骨干育、内部转”等方式,统筹规划“三新”和“双碳”人才队伍建设,深挖内部人才潜力,培养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力争到“十四五”末,建成一支结构合理、专业扎实、富于创新、具有企业责任感的高素质“三新”事业人才队伍。
一是运用柔性引才方式,创新工作模式和用工模式,着力引进科技领军人才。
二是大力争取地方政府政策扶持,着力引进专业管理专家人才,推进清洁电力项目。
三是组建专家领衔的科研团队,聚焦替代能源建设和电力基地建设,组建跨系统、跨单位、跨专业、跨体制的“四跨”创新团队,发挥专家团队集智攻关优势。
四是着力培养骨干人才,采取联合办班、定制培养、专业共建等方式,选派优秀人才到高校深造,加速培育一批高层次骨干人才。
石油化工研究院人力资源处处长(党委组织部部长)赵海军:石化院按照“围绕支撑和引领炼油化工业务转型升级、打造世界一流的目标,推进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坚持“人才强企,人才强院”的战略不动摇,坚持人才引进“一把手”工程,加强人才引进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稳步推进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引进工作,取得了新进展,为集团公司炼化业务及新领域技术研发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
面对炼化转型业务的需求,石化院坚持市场导向,积极开展新材料、生物化工等新领域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引进工作,助力新领域研发业务高质量发展。根据市场对新材料、生物化工技术的需求,引进3名专家型人才、3名优秀青年拔尖人才,快速开展相关科研业务。
引进的高层次创新人才,为石化院新领域的自主技术开发发挥了积极的引领作用,为石化院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智力保障,为实现“人才强企,人才强院”战略目标注入了新动力。(张云普 吴景刚 姜晶华 陈康 史军 庞子翔采访)
对标世界一流,如何营造良好的新能源新材料新事业人才发展环境?
昆仑数智公司副总经理胡长乐:2022年,昆仑数智加快推进人才强企工程,在技术赋能新能源新材料新事业发展方面,着力打造具有行业竞争力的数字化人才队伍,构建适合数字经济时代特点的数字化人才高地。
一是进行新产业人才强企工程顶层设计。按照集团公司党组赋予的“能源行业和流程工业数字化转型赋能者”的定位,按照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公司开展“十四五”人力资源规划研究工作,聚焦队伍实力、组织活力、产出效力三个核心目标。
二是全面提升各类组织能力。公司先期开展组织体系优化提升工程,按照战略决定业务、业务决定流程、流程决定组织的逻辑,设计公司业务、区域、研发和职能四类组织,进行分级授权,确保人才强企工程落地实施见效。
三是人才队伍总量和能力支撑新产业发展。围绕向数字化转型赋能者转变的需要,解码公司战略转型所需组织能力,确定数字化咨询引领队伍、专业化市场营销队伍、平台型技术研发队伍、专家型职能服务队伍等为“十四五”期间重点打造的骨干人才队伍,确定队伍建设目标、明晰路径。
四是用数字化思维谋划人才选育用留。通过“高端引、骨干育、内部转”等方式快速形成一支符合公司战略需要的人才队伍。建立多通道发展的岗位职级和任职资格体系,为评价人才价值、提升员工技能、鼓励精专发展提供依据。建立集轮岗转岗、行动学习、项目锻炼、培训学习于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独山子石化公司人事处处长(党委组织部部长)郑玉江:立足新时代“三新”战略目标,企业面临发展模式转变、产业结构转型、能源结构调整、技术创新升级等多重挑战。只有涵养人才蓄水池,才能汇聚实现“三新”目标原动力。
围绕公司重大攻关、关键核心技术需求,培养环节前移,采取校企联合培养和“双导师制”模式,通过培养硕士、博士方式,联合培养一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和研究领域工程技术接替人才。
借助分子管理创新联合体、博士后工作站等平台,推动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科技创新合作,以市场化方式开展多种形式的招才引智,以载体建设促进“三新”人才培养引进开发,以科技项目拉动“三新”人才培养引进开发,以产学研合作牵引“三新”人才培养引进开发,实现“引进一个人,培养一批人,带出一个团队”。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新能源研究中心副主任金旭: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为了满足集团公司新能源新材料业务需求,支撑中国石油建设基业长青的世界一流企业,在招才引智方面将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面向新能源设计利用、新材料研发制备的前沿研究,建设世界一流新能源与新材料技术研发平台,组织开展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研发工作,为更好地研发新型功能化材料、为人才提供强大的技术设备支持与服务。
第二,重视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主动将创新链对接产业链。将推动产学研深入合作,为人才提供技术转化平台。
第三,加强与学校和企业的战略合作。与高校或企业建立人才绿色通道,设立硕士、博士联合培养指标,为中国石油新能源业务需求培养特定方向的人才,也为新能源新材料相关专业学生提供就业方向与服务。
克拉玛依石化公司人事处副处长(党委组织部副部长)张为著:围绕新能源新材料发展转型新机遇,克拉玛依石化修订了《“十四五”及中长期发展规划》,研究制定公司新能源新材料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为企业新能源新材料人才队伍建设营造良好环境和提供政策支持。通过与清华大学、中科院等国内外知名大学及科研机构的定向合作,为企业新能源新材料人才队伍提供成长平台。
加快新能源新材料技术专家队伍建设,选聘用好企业技术专家及一级工程师,培养企业首席技术专家,建立技师、高级技师、首席技师、企业技能专家、集团公司技能专家等多级高技能人才发展通道。
完善配套“中国石油稠油加工技术中心”,创新“项目+团队+成果+人才”的培养模式,拓宽科研人才“双序列”成长渠道,努力实现核心技术能力突出、集成创新活力充沛的创新型组织体系,引领特色产业发展。(赵双 吕青莉 李志强 赵昕 杨中建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