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中国专业人才管理中心
年度访问量:3500万 月浏览量:290万 人均访问时长:26分钟

中国专业人才管理中心

扫一扫,加客服
中国专业人才管理中心

创新人才要素供给配置

时间:2022-11-18 03:01:29 | 浏览量:5670254 | 来源:admin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建设高质量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更加需要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人社系统坚定贯彻新思想、践行新理念,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系列重要论述精神和中央、省委、市委决策部署,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创新人才要素供给,聚焦引才聚才留才用才,推动技术技能人才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提升人力资源协同水平,人才工作硕果累累。截至2021年底,全市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217万人,其中高级职称17.4万人;技能人才总量达260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78万人。



突出高精尖缺



创新高层次人才集聚机制



筑巢引凤,海纳百川。始终坚持以开放视野和创新政策,不断加大技术技能人才引进培养,推动各类人才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不唯地域、不求所有、不拘一格”的新人才观为引领,全面落实中央关于向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松绑的要求,系统研究谋划人才要素供给、激发释放人才创新创业活力的新举措,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汇集动能势能。



近年来,成都市聚焦提高核心技术创新能力,突出“高精尖缺”培养导向,围绕服务城市发展重大战略,在创新实践中发现、培育、凝聚人才。坚持引育并重,以选拔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等为引领,持续开展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推荐选拔,构建了不同层次、梯次递进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一支以两院院士为龙头、以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为中坚、以创新型科技人才为骨干的“塔尖”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已初具规模。截至目前,成都拥有两院院士3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867人、学术技术带头人1648人和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2885人。



聚焦青年,夯实创新型人才基础。博士后群体是实施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高层次青年拔尖人才。近年来,成都大力发展博士后事业,在资金投入、人才规模和质量上实现跨越式发展,高层次青年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初具规模。目前,全市已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06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61个、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98个,博士后科研工作(流动)站、博士后创新实践平台累计招收博士后4785人,为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国际人才港开港仪式



暨中国成都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重点项目集中签约仪式



——健全人才引育政策。如何让人才“引得进”?市人社局推出了一系列诚意满满的人才招引政策,包括鼓励企业引进培育急需紧缺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政策,支持留学回国人员来蓉创业就业政策……2018年以来,全市共有806家重点产业领域企业2497人次获得奖补资金超过5300万元。每年组织重点企业赴外精准引才,截至目前,全市引进急需紧缺专业技术人才4146名。既重引才,又重引智,启动“百名专家成都行”等活动,多形式多渠道搭建与高层次专家学者深入洽谈、有效对接的平台。编制发布《成都市人才开发指引》,引导各类人才向重点产业、重点企业、重大项目流动,推动人才与城市、产业协同发展。



——优化人才发展环境。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如何让人才留得住、用得好?设立“一站式”人才服务窗口,开设高层次人才“绿色通道”,解决高层次人才、重点产业和新兴产业急需紧缺人才的实际问题。出台《关于落实向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松绑创新事业单位人才管理体制机制的意见》《成都市法定机构员额内人员薪酬管理办法》等政策,鼓励事业单位结合人才实际采取年薪制、协议工资制、项目工资制等灵活多样的分配形式引进紧缺高层次人才,允许事业单位对高层次人才采取一人一策、一事一议的方式匹配薪酬分配政策,并相应增加绩效工资额度,从制度上解决了因绩效工资总量控制而影响事业单位人才引进的问题,建立以鼓励创造为目的、以贡献为取向的人才激励机制,有效激发了科技人员创新热情和创业活力。



——释放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坚持重才爱才,着力搭建平台舞台,不断完善服务体系,提升服务水平,营造“近悦远来”的人才发展良好生态。创新专家智力转化模式,将专家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制定专家服务乡村振兴、专业技术人员下基层等实施方案,实施专家下基层行动,促进专家资源和智力向基层柔性流动,动员组织专家服务团和事业单位专技人员深入农村、城镇社区、企业等基层一线,转化科技成果、推广实用技术、解决技术难题、培养基层人才。“十三五”期间,全市共有超过2万名专家深入基层服务,累计举办专家讲座5000多场次,培训基层专业技术人员30万余人次。



深化职称制度改革



发挥好人才评价“指挥棒”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打通人才流动、使用、发挥作用中的体制机制障碍”“使各方面人才各得其所、尽展其长”。近年来,市人社局聚焦评价改革,增强干事创业“动力源”和“活力源”,充分发挥人才评价“指挥棒”作用,坚持人才评价体制机制改革,出台《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加快构建导向明确、科学合理、竞争择优的人才评价体系。不断破除人才发展的桎梏,强大的人才引擎为成都市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澎湃动力。



——完善职称评价标准。坚持破除“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唯奖项”倾向,突出品德、能力和业绩评价导向,不将论文作为评价应用型人才的限制条件,改变了“一刀切”评价人才的问题。先后修订了工程、卫生、中小学教师等多个系列(专业)评价标准,实施对基层专业技术人才实施积极的倾斜政策,近两年全市共有289名基层教师及325名基层卫生人才获评高级职称。



——创新职称评价方式。针对打破职称评价中的“断头路”,搭建了一条更加灵活多元的职称评价通道。突破所有制、身份、地域等限制,实现专业技术人才评价对非公有制单位和社会组织人才全覆盖。突出产业需求、企业需求和市场认可,创新设立人工智能、大数据、集成电路、技术经纪人等职称评审专业。打通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通道,出台《成都市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实施方案》,打破了专业技术职称评审与职业技能评价界限,拓宽了技术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构建技术技能人才“立交桥”,有效解决了技术技能人才职业发展中的“独木桥”“天花板”问题,目前已有47名高技能人才通过评审取得高级工程师证书。建立成都市特殊人才申报评审工程系列高级职称“绿色通道”,齐碳科技、玖锦科技等高新技术企业中多名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已通过绿色通道取得高级职称。



——下放职称评审权。人才能否脱颖而出、充满生机活力,关键取决于孕育和激发人才的政策环境。向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松绑,成都市将所有系列中(初)级职称评审,“一步到位”调整由区(市)县人社(职改)部门分工负责。经四川省人社厅核准,目前在蓉高校已经全部开展职称自主评审,实现自定标准、自建评委会、自主发证、自用结果,职称自主评审更加精准有效。此外,有效发挥用人主体在人才评价中的主导作用,大力支持符合条件的单位开展自主评审,在全省率先将中(初)级职称评审权限下放到民营企业通威太阳能(成都)有限公司,目前已有257名新能源行业专业技术人才取得职称。印发《成都市职称评审服务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评审程序、强化责任追究、优化评审服务,职称评审更加公平、公正、高效。


凡注明 “专业人才管理中心”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专业人才管理中心”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专业人才管理中心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