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糖业:城市记忆的物质载体
今年8月,我跟随一些学者和艺术家,沿着河流在珠三角调研。从中山出发,经过很多水域,包括西江、北江以及一些支流,比如石歧河、鸡鸦水道、德胜河、马宁水道……这些沿着河流产生而又消失的工业,以及经历了工业大生产的人们,是我所关注的——就当是对过去那个我不曾参与的年代的一次“考古”和审视。
在珠三角地区,曾经有很多糖厂:江门甘化厂、顺德糖厂、紫坭糖厂、中山糖厂……它们都是广东老牌工业的代表。江门甘化厂曾是亚洲最大的糖厂,顺德糖厂建于1934年,是第一批机械化甘蔗制糖企业,周恩来总理曾亲自给中山糖厂颁发先进企业的锦旗,它们共同见证了广东工业高速发展的变迁。如今,曾经的忙碌与繁荣归于沉静,顺德糖厂入选了第一批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其背后蕴含的历史、社会、审美价值,在全国工业遗产中有着不可替代的特殊意义,糖厂也成为了城市记忆的物质载体。
顺德糖厂是上世纪初陈济棠兴办的地方实业,有“中国甘蔗制糖之父”之称,它生产的“银花牌”白糖家喻户晓,可最终于2013年全面停产,退出历史舞台。
糖厂为什么会消失?
糖业开放、外国糖业巨头冲击、销路不好、制糖技术落后、产业集中……我想了各种可能性的因素。“捞仔,因为没有人种甘蔗!”顺德糖厂的温大爷冲我喊。“什么?”我不可置信地反问。“种甘蔗不挣钱,农民不种了!”温大爷抽着烟,表情略带玩味地看着我,烟雾在我和他之间形成了一种不可触摸的朦胧感,让我看不清他的表情,这个理由也简单到彻底击中了我的大脑,以至于出现了片刻的恍惚,“种甘蔗至少需要10个月,效益不好。”
温大爷退休前负责顺德糖厂的生产,每到农历的十月、十一月就是甘蔗下来的榨糖季,也是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刻。运蔗的大船随着河道把甘蔗运到码头,一艘船至少能载20吨甘蔗,运蔗船在等待进厂时就停在河涌边的码头,密密麻麻地占满了整个德胜河河道。岸边吊机在忙碌着,先过称,再把甘蔗从船上吊到运输带上。一捆甘蔗上了运蔗船之后便摆脱不了被压榨的命运,除了制糖,还能造纸,酿酒、做饮料,甚至连甘蔗渣都能发给员工作为福利——当作家庭中炊煮的燃料,这样便节省了一笔蜂窝煤的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