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中国专业人才管理中心
年度访问量:3500万 月浏览量:290万 人均访问时长:26分钟

中国专业人才管理中心

扫一扫,加客服
中国专业人才管理中心

真正的艺术从生活中来-读《钢的城》

时间:2023-01-09 01:20:23 | 浏览量:5470776 | 来源:admin

让大题材落实到小细节,给大话题找到小切口,是现实主义文学最常用的技法。而让作品场景与生活场景无缝衔接,让故事和人物仿佛从繁茂丰饶的生活中长出来一般真实、典型,则是现实主义文学一直追求的美学效果。从这个角度说,《钢的城》起步扎实、气象不凡。

  1994年年底,临江钢厂的两个工人要结婚,请来分厂厂长祝大昌、傅佳钢做主婚人和证婚人。可仪式还没开始,两个厂长就被叫去开会,钢厂要来一个有改革经验的新厂长,厂子经营困难、工资发不下来没法过年的问题有望解决……一部53万字、以百年钢厂新时代改革历程为主线的长篇小说就这样以日常场景拉开序幕,普通工人、中层管理者、改革决策者也这样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读者视野。

  钢的人:劳动者本色

  这气象的格局很快显现。新厂长易国兴杀伐决断、说一不二,一系列雷霆手段之后,钢厂管理层统一思想、工人分流、产品转型、旧设备拆除、新设备上马。一个新时代改革者的形象跃然纸上。跟20世纪80年代勃兴的“改革文学”中常常出现的改革者不同,易国兴身上没有历史的包袱,没有观念斗争的痕迹,甚至没有乔厂长(《乔厂长上任记》)、李向南(《新星》)、郑子云(《沉重的翅膀》)身上的知识分子感伤气息。他是一往无前的实干派,是不留情面的执行者,是敢于负责、敢于担当的决策者。他的改革成效立竿见影,当然,激进策略之下的伴生问题也毫发毕现。

  可贵的是,易国兴的“气”在书中一直没断。他不推诿、不迁怒的务实性格一以贯之,即使面对自己要从大厂厂长的位置下来,成为民营企业打工者的处境,他也接受,甘之若素,并不断反省。

  在书中,易国兴或许是一个不成熟的改革者,但他是一个成熟的文学人物。既写出改革者身上的英雄主义气质,也写出他们的普通劳动者本色,是《钢的城》的文学创造;而与之相应,小说也写出了普通工人身上的英雄主义气质和劳动者本色。书中写到了很多普通工人,活宝、赖子、叶老实、毛仁银、吴回芝……面对分流,他们创业、抱团儿、不躺平、不抱怨;面对生活,他们相信自己的双手,相信友谊、爱情、道义、责任。改革的“矛盾”双方在精神气质上的如此合流,是《钢的城》的格局气象的动人心魄之处。难怪在书的上半部,作者会引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句子“灵感是在劳动中产生的”开头,用马克思的“劳工神圣”结尾。作家真诚地相信个人奋斗,真诚地讴歌劳动本身,所以他才写出了百年钢厂的生存韧性,写出了劳动者身上永不言败的精神气质。

  这种精神气质进而转化为整部作品的气质,进而让小说变成了改革者和创业者共同的精神自传。除了易国兴,小说也写到了新一代的改革者,俞钢、孙锦西、黄彦清等等,他们有学历、有技术、有胆略、有章法、懂法律、懂资本,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改革更懂得在视野开阔的前提下综合权衡、审慎决策,于是,临钢重新以市场为导向重视技术革新,重新走上了国有企业的振兴之路。他们敢于在国际贸易战中运用法律的武器,敢于理智大胆地走向改革的深水区。可以说,从人物气质到作品风格,《钢的城》都写出了劳动者身上钢的质地、铁的本色,同时,更写出了他们身上炉火般的火热与赤诚。书中更出彩的是男性角色,为数不多的女性形象,温婉、体贴、善解人意,有效平衡了作品的硬朗,也给黑红色调的叙述增加了玫瑰的颜色和香气。

  钢的城:社会之城

  除了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钢的城》格局气象的另外一个层面是其行业特征和社会特征的融合。

  小说的原型是位于湖北省黄石市的大冶钢厂,最早叫汉阳铁厂,是洋务运动期间湖广总督张之洞力主兴建,后来盛宣怀合并改造,一度是亚洲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经历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炮火洗礼之后,1949年,钢厂重新兴盛,位居中国八大特钢企业之首,有“共和国工业摇篮”的美誉。因为钢厂,一座城兴起,“企业办社会”的特殊历史产生。而小说的作者罗日新生在钢厂、长在钢厂,毕业分配到钢厂,半生的记忆和生活与钢厂密不可分。内行人的眼光、钢厂子弟的情怀,让这部小说的行业气质异常惹眼。

  小说堪称一部钢铁的百科全书。小到普钢怎么炼,特钢怎么炼,钢炉前的准备,一线工人的状态,钢铁的硬度和技术指标,钢铁实验室、生产线的改造等等;大到中国钢铁工业从普钢到特钢的发展历程,钢炉从平炉到电炉的设备改造升级给整个行业带来的改变,钢铁企业从国企改革到资本融合,应该走什么样的转型之路才能避免成为工业锈带,为共和国发展的“火红的年代”做最坚实的后盾,一座钢的城如何与外界社会建立联系才能实现和谐联动,等等,在书中都得到了符合历史真实和细节真实的书写。

  小说胜在行业的特殊性和陌生感,但同时,更赢在世态人情的普遍性和亲近感。“钢的城”不同于普通城镇,它是行业之城、特殊之城,同时,它的人间烟火和人情冷暖又和普通城镇无异,它也是社会之城、中国之城。中国当代文学在擅长的乡土书写、农耕社会的熟人法则之外,一直在呼唤都市叙事、现代化契约空间的书写;中国当代文学也被底层的苦难叙事困扰良久,呼唤用更宏阔的视野看待发展的代价和历史的进步,《钢的城》显然响应了这种呼唤。同时,某种意义上,它也延续了茅盾先生以《子夜》开创的“社会剖析小说”的传统,在以故事、人物、命运为主体的同时,也以科学严谨的态度讨论和关注技术问题、社会性问题,在社会科学的视野范围内探讨效率与公平、分配与调节、阶层和流动。一部《钢的城》既是钢铁行业发展的缩影,也折射出整个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

  钢的魂:家国情怀

  《钢的城》格局气象的一个深层次体现,是国有企业体现出的国家观念和家族企业体现的家庭观念。

  小说的主要人物之一祝大昌,在改革之初曾是易国兴的左膀右臂,临江钢厂分厂的厂长,他性格沉稳、讲义气、有威信。在拆除老厂标志性建筑——西总门的问题上与易国兴产生分歧后,他辞职下海,创办自己的企业,也试图发展家族企业。然而,母亲的偏袒、妻子的排斥、弟弟的不争气,让他的企业一度陷入危机,甚至到了破产的边缘。创业者如何平衡事业和家庭的关系,平衡财富和血缘亲情的关系,是小说提出的话题。

  与此同时,小说平行写出了国有企业面临的激烈的市场竞争,一方面是钢材贸易国际化带来的观念、法律、制度的挑战,另一方面是民营资本的活跃。如何让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让钢的城里的钢的人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是新生代改革者身上的大责任,也考验他们的大智慧。

  《钢的城》就这样用一个个看似普通的小人物,一件件看似家常的小悲欢,繁而不乱地讲述着中国改革大潮中的企业故事、家国故事。在小说中活跃的是人,让钢的城热闹非凡的也是人,然而,小说真正的主角却还是这座城——只有钢的城才能体现全体钢铁人的精神气质,才能容纳所有创业者和奋斗者的灵魂塑像,才能承载改革大潮中发生的中国故事,才能让中国传统中的君子之志、匹夫之责落地生根。当然,为城市立传也是为现实画像、给历史回音、给个体尊重——一部《钢的城》就这样具有了历史和现实、企业和社会、个人和国家的多重视野,而所有这一切都是从“生活”这片沃土上生长出来的。

  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文学。在一切有关文学与生活关系的说法中,总是老托尔斯泰的话最让人心动。他说:“真正的艺术作品不是偶尔在艺术家的心灵中产生的,而是从他所经历过的生活中得来的果实。”生活的果实,这大概是对《钢的城》最恰当的定位和最得体的褒奖。

  (作者:付如初,《钢的城》责编,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主任)

(编辑:郝红霞)


凡注明 “专业人才管理中心”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专业人才管理中心”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专业人才管理中心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