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中国专业人才管理中心
年度访问量:3500万 月浏览量:290万 人均访问时长:26分钟

中国专业人才管理中心

扫一扫,加客服
中国专业人才管理中心

穿越于批评与史论之间

时间:2023-01-09 01:24:15 | 浏览量:34645076 | 来源:admin

一 文学批评与时代精神探索

  张惠娟:黄老师,您好!研究张承志是您学术生涯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您的硕士学位论文从张承志切入新时期文学文化批判的流变,以此透视1980年代中期的文学主体性论争、1993年至1995年的人文精神讨论等时代命题,后来又不断有成果发表,还出版了专著《诗性的燃烧——张承志论》。这段研究经历对您是否有着特别的意义呢?

  黄发有:我本科主修经济学,但不务正业,当时读了大量文学作品和文史类的理论著作,考研时自学了中文系的主干课程。与本科主修中国语言文学的同行相比,我感觉自己在专业基础知识方面难免有欠缺。以张承志为硕士论文的研究对象,出发点就是通过深入的个案研究,补齐短板。刚开始选题时,我曾计划研究新时期文学的文化批判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阅读和思考后,意识到一上手就做宏观把握的题目,容易踩空,只有经过扎实的个案研究的操练,宏观把握才能落到实处。而且,我弃商从文的选择,很大程度上是受到理想主义的精神牵引。张承志的诗人气质及其理想情怀引发我的内在共鸣。当时的人文精神讨论,也使张承志成为一个话题人物。研究张承志的学术经历给我留下两点深刻体会:一是在选题时要选择那些能够激发我们学术热情与创造活力的研究对象,这样才能有梦不觉夜长,废寝忘食,为一点小小的发现而兴奋不已,自得其乐;二是要跟研究对象保持距离,避免以粉丝心态开展研究。我们既要肯定作家的发现与创造,理解作家的难处与苦衷,也要敢于跟作家进行平等对话,批判性地审视作家的局限与误区。

  博士期间,我的研究对象是1990年代小说,在文本细读与个案分析的基础上对其发展态势进行总体把握,对艺术与文化等方面的得失进行独立评判。从个案研究入手,在有一定积累的基础上由点及面,我认为这对于初学者来说,是一种比较可靠的选择。

  张惠娟:2017年,您发表了《当代文学批评的方法论思考》,文中主张当代文学批评应当注意三点:一是将批评对象放在文学史视野中进行价值评估,二是把审美分析与文化研究有机地融合起来,三是注意接受美学与创造美学的双向互动。这应该是您对之前从事文学批评的经验总结,能谈谈您是如何在作家、作品评论中逐渐去探索、形成这些方法论的吗?还想听听您对文本细读的看法。因为我看您早些年的作家作品研究涉及范围很广,除了张承志,您还写过丰子恺、林海音、莫言、张炜、余华、叶兆言、朱文、白先勇等作家的专题讨论,也对海外华裔作家多有关注。这些作家的创作风格各有轩轾,您是如何在阅读中做到准确把握各个研究对象的个性和特色的呢?

  黄发有:对于文学批评来说,首先必须认真阅读作品。经常有学生问我如何把握一个作家或一部作品,因为总觉得想说的话别人都已经说了,我说你是不是先看别人怎么说的然后才阅读作品,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承认了。目前大学中文系或文学院开设的文学史课程,老师重点讲述的都是对作家作品的评价及其文学史位置,大多数学生都是没读过作品就先知道作品的各种评价意见。我大学本科不读中文系,但旁听过一些中文系课程,知道1980年代的中文系会开设文学作品选读课程,现在基本不开设这类课程了。还没读作品就知道别人怎么评判这部作品,那么,当你自己阅读作品时,很容易被别人的观点牵着走,自身的审美感觉系统就难免被移植,也很难提升自己的审美鉴赏能力。最重要的,自己会处于不自信的状态,总是担心自己的观点浅薄,时间长了就很容易人云亦云,很难有独特的发现。我开设的一门本科生选修课,每年都会选出十部当年的新作,让选课学生从中选择一部撰写评论并进行课堂展示,要求是先看作品,有了基本判断后再参考那些已经发表的、为数不多的评论文章。每年到学期结束时,我总能有一些惊喜,有一两篇文章的角度和视野别开生面,我真是没想到可以这样写,有些文章有瑕疵也有优点,碎金闪耀。我跟一些选课同学交流,他们说先看作品,整理自己的思路后再看别人的评论,就能发现一些名家文章的不足,尤其是那些和作家关系很近的评论家写的文字。说白了,做文学评论必须有理论支撑,但最重要的还是学会说自己的话。如果不会说自己的话,再多的理论与方法都不管用。

  张惠娟:我注意到您的文学批评也有很强的思想史、文化史的意义,对时代精神、情感、文化的把脉和穿透,是您文学批评的基本主题。您在《文化民族主义与新时期文学》《审美理想主义与中国当代文学》《虚无主义与中国当代文学》《虚伪的个人与迷惘的代群》《写物主义:世纪之交中国文学的叙事情感》《日常叙事:九十年代小说的潜性主调》《抒情的衰变——论近三十年中国文学的情感历程》等成果中都提出过一些很深广的问题,即使对文体、叙事、修辞以及文学传播与文学关系的研究,也都会对其背后的精神、情感问题有所揭示。想请您谈一谈如何理解文学与时代的关系?


凡注明 “专业人才管理中心”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专业人才管理中心”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专业人才管理中心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